close

        在這些年為大家錄製有聲書中,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美國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教授的書。費曼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科學人之一,他的幽默風趣讓科學變得活靈活現,好像一切難懂的道理或原理都成了高潮迭起的文學故事。費曼,奇人也!2012年開春,基金會發了封信來,希望今年的有聲書可以將主題訂在科普知識的分享。好主意!但也不容易。因為對大多數的人來說,科學好生硬,除了理論、數字,還有一堆彷彿只有聰明人才弄得懂的來龍去脈。所以我開始想著,如果我們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科學的運用或原理,我們又怎能了解(或有意圖去了解)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?

 

        選書很重要。誰能將科學說得行雲流水,又緊貼日常生活,這是今年選書的重點,因為我猜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對科學並無極大的天分,也覺得所謂科學其實有些遙遠呢!「科學」的英文「science」源自於拉丁文「scientia」,意為「知識」與「學問」,而不光指關於自然的學問。甲午海戰後,中國掀起了學習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,清末主要是通過日本來學習科學技術。許多人都認為中國最早使用「科學」一詞的學者大概是康有為吧!後來我們的教科書一般將科學分為自然科學(理科)和社會科學(文科)。另外像心理學、哲學就變成劃分不清、界限模糊,好似與科學無關的學科,但真是如此嗎?

 

        其實,廣義的科學不只是自然科學,更不只是所謂的科技或生化,如洪蘭教授所說:「科技與人文是『哲學』這棵大樹所發展出來的兩個枝幹,它們不是獨立的不相干個體,它們不需要對談,而是『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』的融合體...」。因此一個好的科學家,一定要有好的人文素養,寫出來的東西要讓大家讀得懂,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的費曼教授,其文深刻、風趣、引人入勝又文筆流暢。這些,其實是一個教科學的人該有的條件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本年度選書,我挑上的是前清大校長劉炯朗的作品《一次看懂自然科學》。理由很簡單,因為他訂的大篇章叫做「談天」、「說地」、「論人」。天、地、人,大概也就是我們該知該學的總括吧!漫談科學或哲學或許艱深了點,但若論天地人之種種,那好像也就沒那麼深不可測了。我們活著,脫不了這些,因此聽劉教授如何聊天、地、人,的確是還挺有趣的事。

 

新圖片 (3)   

 

     以下簡介本書各章節,我們在2012年開春的第一本有聲書中就將節錄其中與人最有關的短文,來讓大家開心走進科學世界。

1.「談天」(天有多大?/宇宙的中心點/尋找外星人/德瑞克方程式/從大爆炸開始/追星有一套/世上最幸運的人/霍金與黑洞/時間是圓的/再探愛因斯坦的夢)

2. 「說地」(阿基米德的頓悟/科學中的偶然/花粉、染料、抗生素/眼睛會說話/圓周率怎麼來/從打噴嚏說起/蝴蝶變貴人/炸彈客與王羲之)

3. 「論人」(當老虎來敲門/壓出來的文明病/忙不停又瘦不了?/鴉片接受器與難忘的貓王/睡得好,人不老/學會與壓力共舞/完美的追求/基因工程時代的倫理觀)

 

        如上所述,劉教授在琢磨人的這個部份講了大家最在意的壓力問題,原來以科學分析來討論壓力,又是別有洞天。當然他也提出了很多有憑有據的理論,幫我們這些非科學人更加了解為什麼壓力增加時,會出現那麼多不當的身體反應。總之,聽一個博學多聞的科學人,以簡單易懂的文字來說明深奧的原理,其實就破了科學給人的距離感。一旦沒了這個距離感,我們才可能喜歡科學,或者樂於接觸科學。

 

      就在寫這篇介紹文的同時,有幸讀到王盛弘筆下形容的李國鼎(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),他說:「『精神萎靡,連腰桿都挺不直的時候,我想到李國鼎。當年採訪他時,李先生年紀已經很大了,拄著柺杖,走起路來顫巍巍,但是身量頎長,穿西裝結領帶,修身剪裁,腰桿儘可能挺直。他渾身有一股正氣,那是一派由內而外發散的氣質…李先生逐項回覆我的問題,話說得有些吃力,聲音有點含糊,但是一字一字慢緩緩地說著,確認我都聽清楚了,毫無敷衍的意思。十年過去,我記住他說的「學習如何去學習」,除了要養成學習的習慣,還必須得法。即席請教他,您看科技的發展有沒有盡頭?李先生毫不猶豫說了:我看是沒有!李先生這句話使我擇定了面對科技的態度:與其抗拒,不如承認,並有因應之道。採訪結束,李先生取出一冊自傳題名送我;那冊自傳薄薄的像可以插在後口袋的筆記本,棗紅色封面,黑白印刷,比學生的畢業論文還簡單,簡單得配不上他在台灣經濟史上的地位。第二年,李先生過世,享年九十一。當年我在筆記本上寫下,李先生站在那裡,不必言語,便昭告了科技與人文是沒有扞格的。這多少年來,能以一面之緣而贏得我恆久不易的敬重的,唯有李國鼎。』」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科技與人文其實從不分家。是那幾十年下來的教科書狠狠將它們無情地拆散。如今,我也是在年近半百才開始理解,天、地、人不就是我們活著要面對的一切嗎?科學人的世界我們或許陌生,但感謝他們也翩然走進文學的世界,提筆書寫科學的故事,並貢獻了所知,豐富人間的學海。上段提及的李國鼎先生,不管你認不認識,但是一個自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畢業,後來影響著台灣經濟發展的科學人,在生前不只是以追根究底的精神來學習與工作,他也提倡過所謂的第六倫,呼籲大家要重視人與陌生人的關係,人與自然的關係,人與團體的關係。在「五倫」之外提出這個大愛論點的人,你或許從來也沒想過竟是學科學出身的李國鼎先生吧!

 

小編註:參考以下「一次看懂自然科學」博客來連結: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8707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普立爾文教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